- A+
分享一篇发表在PNAS上的文章,题目为“A hydrophobic photouncaging reaction to profile the lipid droplet interactome in tissues”,通讯作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物所的刘宇教授,他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聚集态蛋白质形成、发展和清理机制以及化学探针工具。

光脱笼反应由于其精准的时空分辨率在生物化学,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多种应用。然而为了适应生物体,大多数生物正交光脱笼反应都在极性体系中进行,但细胞里存在许多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微环境。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氨基苯醌支架的疏水的光脱笼反应,优化了环尺寸等不同因素来提高反应对于非极性体系的偏好性,然后将其用于了脂滴的相互作用组的组学鉴定。

作者首先对于氨基支架进行优化,考虑的因素包括氮杂环的大小,立体效应以及电子诱导效应,最终得到了一个具有比较好的非极性选择性的光脱笼反应的氨基支架,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还进行了机理的研究,用于辅助优化的条件筛选。作者认为该过程的非极性选择性来源于醌和极性溶剂中的氢键阻碍了氢转移(HAT)步骤,作者推测的机理如下。

作者之后验证了脱笼后的产物对于亲电试剂的反应性,通过质谱和NMR等方法证明了半胱氨酸是主要反应位点。然后作者设计了微环境控制的光脱笼反应用于靶向脂滴相互作用组,具体来说就是在优化的非极性偏好的光脱笼试剂上引入了脂滴定位基团,实现了高的脂滴靶向性。作者还将该策略应用于人类患病肝组织中脂滴相互作用蛋白分析。

总的来说,本文开发了一种具有非极性偏好的光脱笼反应,可以用于生物体内脂滴相互作用组的鉴定。
本文作者:YDP
责任编辑:WYQ
DOI:10.1073/pnas.2420861122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20861122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