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Am. Chem. Soc. | 用共价标记的方法阻断分枝杆菌生物合成途径

  • A+

分享一篇发表在JACS上的文章,文章的题目为“Intercepting a Mycobacterial Biosynthetic Pathway with Covalent Labeling”,通讯作者为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的Daria E. Kim和Laura L. Kiessling。Laura L. Kiessling研究团队研究兴趣集中在阐明和利用细胞表面识别过程的机制。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探针生成(probe-genic)”策略,成功实现了分枝杆菌细胞膜内层的特异性标记,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和开发新型诊疗工具提供了突破性手段。


1


分枝杆菌是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病原体。其独特的细胞膜结构——尤其是外层的霉菌膜(mycomembrane)既是感染宿主的关键武器,也是抵御抗生素的天然屏障。霉菌膜由内、外两层磷脂构成:内层通过酯键连接分枝菌酸(mycolic acid)和阿拉伯半乳聚糖(AG),外层则以海藻糖为载体的分枝菌酸为主。然而,由于糖类分子的化学同质性和功能基团匮乏性,传统标记技术难以精准靶向这一结构。过去,研究者常通过代谢标记或模拟天然底物的策略引入标记基团,但这些方法存在非特异性标记、脱靶率高、跨膜递送效率低等局限。因此,开发一种能选择性标记内层、并揭示其生物合成动态的工具,成为该领域的迫切需求。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探针生成”概念,通过设计一种前体分子,其活性基团仅在目标酶作用下才会暴露,从而实现精准标记。作者以分枝菌酸衍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转酰基酶(mycolyltransferase,如Ag85家族)为靶点,设计了叠氮取代的反式β-内酯探针(AzLac)。


2


AzLac中核心β-内酯结构作为“保护罩”,仅能被转酰基酶的活性位点丝氨酸(Ser124)特异性打开,释放β-羟基分支结构,从而模拟天然分枝菌酸的构象。酶促开环后,AzLac与转酰基酶形成共价中间体,随后通过转酯反应,将含叠氮基团的分枝菌酸类似物锚定至霉菌膜内层中。作者通过不对称合成获得(R,R)-构型的AzLac,其空间取向与天然底物高度匹配,确保酶促反应的高效性和特异性。

研究团队通过体外到体内的多维度实验验证了AzLac的效能。在体外酶活实验中,作者发现AzLac显著抑制Ag85A和Ag85C对荧光底物(N-QTF)的水解活性,证实其与酶活性位点的共价结合。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技术,作者发现AzLac可高效标记结核分枝杆菌(Mtb)、耻垢分枝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但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无标记活性;分离细胞膜组分后,叠氮信号仅富集于内层mAGP,与外层海藻糖分枝菌酸探针(N-QTF)形成互补,验证了AzLac在细胞标记中的特异性。


3
0


荧光漂白恢复实验(FRAP)表明,AzLac标记的组分完全固定,符合mAGP共价连接的特征。而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转酰基酶缺失株,锁定Cmt2为AzLac的主要作用靶标,揭示了内层分枝菌酸合成的关键酶。

作者将相关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展现出极其广阔的使用场景:通过将DNA条形码通过AzLac锚定至分枝杆菌表面,实时监测感染动态和宿主-病原体互作;AzLac标记的内层分枝菌酸是结核杆菌免疫逃逸的关键组分,通过解析其生物合成通路为抗结核药物设计指明方向;而“探针生成”策略可拓展至其他酶-底物系统,例如通过掩蔽/暴露特定基团标记蛋白质、脂质或核酸,推动化学生物学工具的革新。


本文作者:CHY

责任编辑:TZS

DOI:10.1021/jacs.4c17913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17913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